X
媒体聚焦|新华日报 - 常州:全球视角打造中以创新桥头堡
发布时间:2021-01-20 00:00:00

交汇点讯 当智造名城“牵手”创新国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天,《新华日报》头版聚焦常州如何打造中以创新桥头堡。

1611139189136070.png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常州“两会”获悉,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产业园等一批园区获评首批省国际合作园区,数量全省第一。

常州市委书记齐家滨表示,锚定“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力,常州正加快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把常州塑造成为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丰产田”。

四个新突破走在前列,放大创新朋友圈

1611139306128110.jpg

拥有900万人口的以色列,是创业、创新的“超级大国”,创新密度世界第一。常州市副市长、武进区委书记李林介绍说,作为中以首个国家间合作平台,中以常州创新园致力于成为以色列在中国开展技术合作转移的“桥头堡”,引进、吸收、转化以色列先进技术的前沿阵地。与以色列创新署紧密协作共同实施“共建计划”,2020年吸引39个“高科技、国际化、犹太+”科技型项目落户。目前已聚集以色列独资及合作企业126家,涵盖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农业环保、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

在特拉维夫,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创新中心,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由省商务厅、常州市政府与武进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共建,服务全省与以色列双向经贸投资合作。运营团队以方负责人依兰告诉记者,离岸创新平台旨在引进和集聚中以合作项目、资本、技术和人才,支持国内机构开展离岸研发、离岸孵化等业务。

在常州,中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项目作为2020年省重大项目,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以国际创新村、孵化加速平台与展示推广平台等“一院一村两平台”拔地而起。

从星星之火到铺天盖地,创新火种正在常州呈现燎原之势。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科技部巡视办主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前科技参赞崔玉亭表示,常州通过国际创新合作,在项目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合作模式等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走在前列,要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形成创新闭环。

 

打通0到1和从1到100的转化通道

“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驱动力。以色列擅长原始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中国企业擅长通过市场将产品变产业,实现从1裂变为100、10000甚至无穷大。中以常州创新园正着力瞄准从“0”到“1”的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从“1”到“100”的科技成果孵化,打造从“100”到“10000”的应用场景、产业链条。科技部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以创新合作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韩军认为,常州通过打造紧密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聚焦双方共同关注的前沿科技领域,汇聚了一批旗舰型项目和战略性人才项目,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1611139654691729.png

为创新赋能,作为第三届进博会重要的高规格配套活动之一,常州发布了“Phoenix领航计划”,重点打造对以色列及中以合作企业的专业服务体系,涵盖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服务、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武进区副区长、中以常州创新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磊表示,围绕“高科技、国际化、犹太+”关键词,中以园将在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方向与以色列合作,积极开展双招双引,加大与长三角科创平台合作,加速培育地标特色产业。

以色列的孵化器体系独具特色,孵化成功率高达50%左右,成为产业创新及高速发展的“技术采购超市”。紧抓后疫情时代机遇,以色列生命科学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生物制药、医疗技术、数字健康融合成为全新的数字医疗行业。常州瞄准这一高成长领域,精准撮合技术、高效拓展市场,与以色列Trendlines集团合作,设立中以生命科学联合实验室,提供联合研发服务,带动一批项目落地转化,以色列Gordian公司与紫龙药业合作,以色列MediTouch与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共建中以运动康复实验室项目。登录“中以创新汇”平台,已上线以色列创新项目信息 500余个,35个合作项目落地。

“借助先进的柔性运动控制技术以及智能传感互动技术,我们进行产品技术升级,让机器人下肢步态训练系统不再步态僵硬。”江苏璟和技创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阳说,在中以常州创新园的协助下,公司解决了技术难题,未来将和以色列在残疾人出行、认知障碍、听力障碍等多领域开展合作。

 

放眼长三角,共建中以人才新生态

以色列把人视作最大的创新资源,中国驻以色列前大使詹永新在常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合作着眼人与物的资本资源交换,创新合作突出人与人的智慧成果交流,常州更加重视培养、提高创造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喜人的变化。

作为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重要创新平台,常州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于去年11月底启用。新工科人才,是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致力于在常州培育的“新物种革命”。

走进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这是李泽湘团队构建机器人梦工厂的缩影。李泽湘表示,充分借鉴美国欧林工程学院以及以色列高校模式,探索在多学科融合培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教师评价改革实现突破,打造集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孵化、产业加速和资本参与为一体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十四五”期间,目标培养1000名优秀人才,孵化初创团队80个、引进、孵化初创公司60家,力争打造国内具备核心技术的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创新标杆。

打造家门口的国际班,以固立中心为载体,以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依托,常州通过小班精英化教学、项目化课程设置、国际化课程资源共享,开发了国内本科高校中唯一一套项目制课程。常州大学副校长徐守坤介绍,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育人才,跨界融合了机械结构及数字化表达、机械设计、电子设计、机器人设计、程序设计等多门学科,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上,学子们斩获多个国家级奖项。

此外,常州还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对接合作,高标准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培养国际研究生。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日前就以一名希伯来大学校友的身份访问常州。王石表示,常州围绕温度、浓度、深度做文章,积极提升对以创新合作成效,通过人才培育、国际化创新社区打造,将吸引更多创新团队来常州发展。

1611139428701734.jpg

迎着地中海和煦的海风,以色列佩雷斯创新中心竖立的大字“DREAMBIG(放飞梦想)”,成为以色列创新的座右铭。

在常州,国际创新的星辰大海,正在演绎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炜 张宇熠

通讯员:高吉

编辑:张宇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