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盛蕾刘静瑜施大宁走进新华报业演播室 | 畅谈培育创新“雨林”,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3-11 15:56:56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盛蕾;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走进全国两会新华报业全媒体访谈节目“今天我主持”演播室,共话新质生产力。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请谈谈您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盛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让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常州的发展实际是土地空间小,资源少,擅长“小桌子唱大戏”,去年我们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江苏第5座万亿之城,也是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人均GDP达到18.8万元。我们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实体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先立后破”推动产业体系接续裂变。常州“立”起工业经济的坚实底盘,规模总量近2.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立”起“1028”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打造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数位列全国第一。常州不忽视不放弃传统产业,以“智改数转网联”和“危污乱散低”治理,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从大战略中找准小切口“挖深井”,因地制宜找准坐标系。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输变电产业,到90年代培育光伏产业,常州从无到有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80亿元。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常州正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万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朝着“新能源之都”目标奋进。

  主持人:中创新航是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进程中培育出来的创新型企业。请谈谈公司是如何让小小的动力电池迸发创新能量的?

  刘静瑜:把创新注入企业的血脉和基因。小小的动力电池其实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我们提出“能量与资源、能量与安全极致平衡,设计与制造高度融合”的创新核心理念,从材料创新、结构创新、制造创新、系统创新等多维度推动电池技术不断进步,多项产品和技术做到行业领先,成为行业标准。我们的目标是持续领先,打造顶尖技术和产品,并进一步上量,让更多的新能源车装上可靠的电池,让更多的用户用上可靠的电池。

  主持人:高校是科技创新策源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如何发挥更大作用?请分享下您的看法。

  施大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型的、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这些要素中首先就是劳动者。教育在形成和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起到重要基础性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面向新产业革命,培养未来产业所需的人才。

  高校要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改革经验和有效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社会空间多维融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将学校学科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地方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相结合,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几乎与所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我们与常州加大办学、产学研方面的重点合作,成功建设南航溧阳天目湖校区,成立综合能源研究院。我们还希望结合国家低空经济发展计划,合作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为未来产业和前瞻性产业提前布局,下好先手棋。

  主持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常州在迈上万亿城市新台阶后,如何布局产业科技创新?

  盛蕾:这是常州经济总量超万亿后必须答好的题目。培育创新如同育树造林,需要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抓好四件事。

  首先是厚植沃土。从0到1、从1到10的创新,需要人才的密度、平台的高度。常州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近3年引进人才34万人。实施青春留常计划、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通过盘活国有存量资源、企业闲置配套用房、老城区酒店等资源统一管理运营,3年建成人才公寓11.77万套,解决了35万人才入住需求。布局落地河海大学、南航、南医大等一批高校校区,打造“一园一室三中心”等创新平台。“一园”是中以常州创新园,正朝着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奋进;“一室”是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常州将加快推动其进入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建设体系;“三中心”分别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

  其次是选种育苗。常州九成的科研投入来自企业,上市企业即将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6.2%、高新技术企业即将突破5000家。常州着力建设龙城科创学院和独角兽科创学院,在氢能、新材料、合成生物等领域培育更多优质的创新主体和项目,布局未来的产业,壮大产业的未来。

  三是嫁接资源。走好新时代科技长征,常州深化“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协同创新模式,积极布局科创飞地,鼓励支持企业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深化中以、中德、中瑞、中日等国际科技合作。

  四是构建创新“雨林”。常州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2.0版实践。优化全周期金融服务,实现金融资本与科创产业的“双向奔赴”。把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全国优秀样板。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创基金+人才集聚”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

  主持人:从常州实践我们看到万亿之城对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的期盼。请谈谈如何融通产业与创新?

  施大宁:当前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未形成稳定互惠的长效机制,还存在“校热企冷”、企业积极性不高和参与度不深的问题。我今年提交提案,建议试点建设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示范区,实现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在财政政策和资源投入上引导高校间、校企间深度合作。同时,加大长三角地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力度,一方面,依托区域内重大科技工程,联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设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对接地方产业链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主持人:作为动力电池的链主企业,中创新航下一步怎样服务江苏产业链创新提升?

  刘静瑜:服务好江苏产业链创新提升,作为“链长”企业,我们有能力、有意愿、有方案。发挥我们在行业中产品、技术、人才、资源、规模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示范带动整个产业链创新。早在2019年,中创新航牵头组建了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吸纳70余家会员单位,基本涵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链要素资源。2023年,公司又牵头组建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正式运行,同时联合产业链企业承担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做深、做实、做全相关举措,打通行业痛点、堵点、断点,为常州市、江苏省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