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解码以色列 | 为何以色列能成为人才强国?
发布时间:2021-11-25 00:00:00

前言:

以色列从1948年建国到20世纪90年代,其高技术移民的集群式增长非常规地丰富了国家的人才储备。与此同时,发达的高等教育也培养了大批的优质人才,使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智力优势最为明显的国家。但自20世纪末以来,全球性的人才流动与强烈的竞争态势给以色列的人才资源带来了挑战。

本期从高技术移民的吸收与融合、 本土化人才培养及国际引智三个方面梳理了70年来以色列政府储备人才的主要战略并分析当今以色列人才流失现象及其原因。

1637823797195531.png

以色列国家的缔造者以及后来的政治领袖们长期坚持“以质量胜数量”的人才观念,把自我培养与外部引入相结合作为人才储备的一贯政策。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高技术移民自建国起一直在深刻地改变着以色列的社会结构,急剧增强了以色列的人才实力。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为以色列培养了大批适用型人才。政府层面的支持、物质投入的保障以及适时而变的应对政策等因素,使以色列在中东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长期保持了智力优势。

1 移民国家人才的集群式增长

以色列建国时仅有65万犹太人口,吸引各地,的犹太人前来定居是新国家的基本国策,政府也一直把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保持着较高的受教育程度。

1988年美国犹太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40%,而在全美50万犹太人毕业于苏联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约10万人在各类科研机构中工作,还有大约3万人拥有博士学位,1948—1989年,涌入以色列的移民中,拥有博士、 博士后学衔和教授、 副教授职称的不下10万人。1990年来自苏联的移民中,有超过 2/3具有学士或以上学历,其中工程师占24%、 科研人员占 21%、 技术人员占14%、 医务人员占11%, 在俄裔犹太科技移民提出的1000余项科研课题中,有400多项得到批准并获资助。1989—1998年,大约有19万俄裔犹太人被以色列移民局认定为科学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科学家1.3万人、 工程师8.2万人、 医护人员4万人、音乐类从业人员1.8万人,其他课程教师3.8万。移民的到来大幅度提高了以色列高技术人员的比例,以工程师为例。1989—1992年三年时间,移民工程师 (主要为俄裔)的进入使以色列市场上的工程师数量由 3万人增加到6万人,1989—1995年,有1.43万医生来到以色列,这一数量超过了以色列本土的从业人员[3](1989年前以色列的医生数量是13192人,医患比为1:139,与西方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同期美国的比例为1:230,英国为1:140)。

为了有效地安置技术移民,早在1973年以色列政府就设立了 “科学吸收中心” (The Center for Absorption in Science),其 职 责 包 括 五 个 层 面:①帮助技术移民与回国居民融入以色列的研发部门及学术研究机构; ②为在以色列寻找工作的科学家提供建议与指导;③帮助市场上的企业与学术机构吸收移民与归国科学家;④鼓励扩大以色列的研发系统,并充分利用这些科学家所带来的知识和经验;⑤与其他政府机构一起制定关于科技人员在以色列发展的政策。

2 发达的高等教育与本土人才培养

除了高技术移民之外,以色列提升人力资本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建国后政府陆续颁布了 《义务教育法》 (the Israel Compulsory Education Act)、 《国家教育法》 (State Education Law)、 《特殊教育法》 (Special Education Law) 等来保障教育政策的贯彻, 形成了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

重视科学与技术教育是以色列基础教育的另一特色。长期以来,以色列把科学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小学阶段便开展相关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向孩子传授科学的概念和基本的科学原理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技术教育主要是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锻炼其动手能力。到了初中阶段,科学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在小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八大主题: 物质世界的构成、能量的来源及相互作用、 技术与产品、 信息知识、 地球与宇宙、 生物现象、 生态循环和科学与技术系统。上述内容分成核心课程 (必修)与选修课程,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结构性课程板块。

在高等教育方面,以色列自1924起陆续建成了以色列理工学院、希伯来大学、 魏兹曼研究院、巴伊兰大学、 特拉维夫大学、 海法大学和本—古里安大学七所研究型大学。中部城市赖阿南纳 (Raanana) 成立了一所开放大学,专门开展远程教育。1948-1949年,以色列全国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仅有1640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色列7所研究型大学垄断着本科教育,保持着严格的入学条件,但学生人数整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1990—1991,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71190人,2012—201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24957人。

本土的人才培养与技术移民的增长大幅度提高了以色列的人口质量,为创新型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人才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色列劳动力人口的科技素质显著提高,获得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位的人数比例突出,在国际科学类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在每万名劳动力中的占比)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移民潮的稳定,国家对技术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多,但以色列的大学为了保持精英教育的优势,普遍不愿意扩招,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也没有大的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色列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体系改革计划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Plan),以扩大规模、增加体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导向,期望通过改革实现三个关键目标: ①促进和支持优秀的教学和研究,扩大高等教育之规模;②布局边远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提升阿拉伯人与极端正统派的受教育水平,致力于高等教育之均衡发展;③升级教学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全面优化高等教育的整体环境。

3 卓越人才计划与引智政策

2008年 3月,由美国—以色列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起,以色列各界60多名学者

及知名人士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愿景的报告,题目是《以色列2028: 全球化世界中的经济社会愿景与战略》,以下称为《2028愿景与战略》。

报告中直面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国家层面长远的教育战略规划、人才流失、教育经费短缺等,提出了未来20年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预想。

  1 以色列卓越人才计划

如前所述,以色列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卓越人才计划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人才战略。该计划旨在从根本上提升以色列学术研究的水准、确立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2 以色列国家引智计划

早在2008年以色列建国60周年之际,以色列移民与融合部发起了“建国60年回归家园”计划(Return Home At Sixty),呼吁国外以色列人回国建设自己的国家,并在就业、税收和子女就读等方面提供优惠。2013年,经济部、移民与融合部、财政部以及计划与拨款委员会等共同发起“以色列国家引智计划”。该计划的指导委员会由上述单位的代表组成,在经济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下运作。

  3 国家引智的辅助性项目

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之外,以色列各行业、组织等都推出了自己的人才引进计划,从不同方面对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和保障。例如:“吉瓦希姆”计划、以色列科学院项目、部委层面的引智项目、产业界的引智项目。不同层面的引智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短缺的现象。

综上所述,建国70年来,以色列政府秉持科,教兴国的理念,以人才为国家发展的第一根本,为发展中国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以色列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政策主导、社会各层面的大力支持、充足的物质投入以及适时而变的人才培养与安置政策,是智力优势的重要保障,发达的高等教育水平是人才储备的内生动力。

Bo


Reference

[1] 李晔梦,以色列人才战略的演变,中国科技论坛,2019,第8期